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综合知识 > 正文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的之

发布时间:2025-04-12 15:38:11来源:

导读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的“之”是一个代词,指代某种事物或现象。这句话出自唐代韩愈的《马说》,原文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的“之”是一个代词,指代某种事物或现象。这句话出自唐代韩愈的《马说》,原文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里,“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的“之”指的是千里马,表达了作者对那些不了解人才、埋没人才的社会现象的批判。

这篇文章通过描写千里马的命运,反映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现象。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许多有才能的人因为缺乏发现和赏识他们的人才而无法施展才华。作者借此呼吁统治者要善于识别和任用人才,同时也批评了那些不识人才、妄自尊大的庸人。这句话深刻揭示了人才与伯乐之间的关系,强调了正确对待和使用人才的重要性。

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