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行情 > 正文

青岛GDP挺进“万亿俱乐部” 产业创新持续发力

发布时间:2021-09-01 16:04:59来源:

导读 青岛GDP挺进“万亿俱乐部”,产业创新持续发力近年来,青岛GDP连续突破千亿台阶,去年年底突破万亿大关。青岛聚焦规模与转型、创新与技术转

青岛GDP挺进“万亿俱乐部”,产业创新持续发力

近年来,青岛GDP连续突破千亿台阶,去年年底突破万亿大关。

青岛聚焦规模与转型、创新与技术转型,推动实体经济向新、蓝、高端、智能方向发展。同时,青岛作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龙头,为半岛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日前,青岛宣布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超万亿元,达到10011.29亿元,成为全国第12个GDP总量超万亿元的城市,进军“万亿俱乐部”。

从2010年的5666亿元到2016年的10011.29亿元,短短6年间经济总量几乎翻了一番。青岛的转型得益于城市发展的升级和产业创新的引导。同时,其巨大的经济总量将辐射和带动山东半岛经济区的加速发展。

产业创新持续发力

2010年以来,青岛制定了全新的城市发展战略:“统筹规划、三城联动、湾区发展”,打通了大城市的发展格局,后来建立的西海岸新区为青岛插上了追梦的翅膀。截至2016年上半年,西海岸新区GDP达1358亿元,超越省内菏泽、滨州、枣庄、日照、莱芜五个地级市。预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将接近3000亿元。

经济发展的辉煌成就赋予了青岛许多新的名字:国家“一带一路”枢纽城市、新一线城市、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龙头城市、国际港口城市、历史文化名城、滨海度假城市、最新的国家中心城市。一系列的城市定位,既是对青岛经济和发展地位的肯定,也是对承担更多责任的期待。

同时,青岛在制造业和海洋科技方面的不断努力,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30年来,青岛制造业实现快速发展,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7.5%。优势产业拉动产业作用突出,1000亿元以上产业链10条,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75.7%。当前,青岛正以“互联网”为引领,加快推进青岛“制造业”向青岛“智造”转型升级,推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各产业领域的深入应用。同时,新兴产业作为青岛产业转型升级的驱动力,也成为推动产业升级发展的生力军,助推制造业全速向中高端迈进。

在海洋科技方面,“一谷两区”推动青岛再次跨越。青岛“蓝谷”作为海洋科技新城,集中开展海洋科研、教育、成果转化、学术交流等重大平台项目,成为我国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深入海洋、链接全球海洋科研资源的创新平台。

近年来,青岛在创新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16年,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348家,比2011年增长2.3倍;R&D资金占全市GDP的比重预计在2.9%左右,比2011年提高0.4个百分点以上;2016年1-11月,全市授予发明专利5894件,同比增长29.7%,位居副省级城市第一,PCT国际专利申请588件,首次位居副省级城市第三,占全省的61.4%。

各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成果丰硕,成为青岛GDP超万亿的有力支撑。

半岛经济区的“催化剂”

青岛,作为山东省“龙头”城市

青蓉城际铁路于2016年11月16日开通运营,是山东省首条城际高速铁路。这条302.757公里的城际高速铁路,将青岛、烟台、威海三地打造成“一小时生活圈”,对青岛、威海、烟台、荣成沿线城市以及整个半岛的经济、文化、旅游、出行都产生了影响。青岛社会科学院城市研究所副所长冷静地认为,青蓉城际铁路将极大地促进区域内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的快速流动,形成“一小时两小时交通圈和经济圈”,实现青岛、烟台、威海“同城效应”,推动山东半岛一体化发展。到2020年,山东省基本形成以济南、青岛为中心,济南、青岛1小时到达周边城市,济南等省内地级市2小时到达,省内各地级市3小时到达的“1小时、2小时、3小时”高速铁路交通圈。

便利的交通带来的“同城效应”使得“中心性”明显的青岛呈现出更为显著的辐射效应。人才的辐射效应首当其冲。众所周知,企业创新的基础是大学。随着高校的集聚,企业创新和R&D的人力成本将大大降低,竞争力将逐步增强。目前青岛大概有50所大学,未来力争达到100到200所。众多高校创新型R&D机构落户青岛,将形成“磁场”和“生态”。这个磁场不仅辐射青岛,还辐射整个山东半岛。目前,这种辐射已经变得更加明显。青岛的很多高校与烟台、威海的企业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很多科研成果在这些城市的企业中实现了产业化,很多专业人才穿梭于山东半岛的企业之间。

为了促进山东半岛城市群之间更大的人才协同,山东半岛建立了区域合作机制,山东半岛7个城市将实现人才库和项目库的资源共享。未来,无论人才还是项目,这七个城市的任何一个人才市场都可以和后七个城市适合自己的“婚姻”连接起来;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机制也初步建立。占全国海洋科研资源一半的青岛已与山东半岛城市签约

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形成了支持、开发和利用科研资源的共同体。

产业的辐射已扩展到很多领域。青岛贝尔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曹荣军告诉记者,他们的企业总部和研发中心设在青岛,但工业园建在烟台的海阳市,“这样我们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青岛科研力量雄厚的优势,一方面可以享有海阳制造成本较低的优势”。

目前,在山东半岛城市群中,互有工业项目纷纷在对方城市落户。2016年,青岛有数百个项目来自山东半岛城市。青岛也有近千亿元的项目落户到山东半岛其他城市。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龙头城市”,青岛着力打造的“蓝谷”,对山东半岛城市发展海洋经济提供了极大的科技支撑。据悉,“蓝谷”所在的青岛即墨市,已累计引进建设各类创新创业项目260个,其中拥有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等15家“国字号”科研机构和山东大学等16所全国知名高校的科研院所。目前,山东半岛的“涉海”企业,已普遍与“蓝谷”的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许多专业技术人才成为山东半岛很多企业的技术合作者。“蓝谷”俨然已成为山东半岛海洋科技创新发展的强力“引擎”。

具备人才、资金等资源的汇聚优势,GDP过万亿元将为青岛这座城市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为周边城市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样本,从而更好发挥其中心城市的带领作用。

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