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动态 > 正文

重庆用大数据打造“双城”

发布时间:2021-08-30 12:04:10来源:

导读 重庆用大数据打造“双城”新建的重庆时空大数据展示中心(以下简称时空大数据中心)内有一幅动态的“城市画像”。图中,重庆山茶花盛开,蝴蝶

重庆用大数据打造“双城”

新建的重庆时空大数据展示中心(以下简称时空大数据中心)内有一幅动态的“城市画像”。图中,重庆山茶花盛开,蝴蝶鸟儿潇洒飞翔,流水潺潺。但这并不是一张简单的动态图,而是重庆市时空大数据共享调用情况的展示图。大数据与艺术结合的背后,是“智慧重庆”打造大数据智能应用的缩影。根据智慧城市建设的迫切需求,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开展了时空基准体系、时空大数据标准、时空大数据资源、时空信息云平台等关键技术研发,汇聚整合全市数据资源,建成全国首个省(市)级结构化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平台,支持全市200多个系统应用,日均数据调用量超过700万次。

你可以看到一个三维全景,并分析内部秘密

记者在时空大数据中心看到,就像是在打造一座与实体城市相对应的“数字孪生城市”,不仅有城市的立体全景,还能解析内部秘密;它不仅可以看到卫星和遥感图像,还可以放大每栋建筑的外观;你可以看到一个城市的现在生活和过去生活。

“这是因为我们汇聚了大数据,赋予了时间和空间的内涵并加以推广。”重庆市地理信息与遥感应用中心信息所所长梁星介绍,R&D人员通过多年的技术研发,建成了以数据采集、数据治理、数据产品、数据应用为核心的时空大数据工厂。

据介绍,在数据采集和聚合方面,时空大数据工厂结合地理空间数据采集和处理能力,实现各种地理空间数据的采集和更新;依托政务信息共享,打破全市部门信息壁垒,实现了63个市级部门3005大类、26705项信息资源数据的自动共享,总量超过200亿项;完成互联网信息获取技术研究,实时采集在线公共数据,丰富时空数据来源。

根据不同的应用领域,将这些时空融合数据进一步加工成自然资源、交通运输、电子证照、宏观经济、市场监管等31个数据产品,为数据应用提供服务。目前,时空大数据工厂形成的数据产品支持全市80多个单位、200多个应用。各部门通过平台共享调用的数据总量超过73亿,平均每天调用700多万次。

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城市数据使用的系统和来源各不相同,数据质量参差不齐,数据标准千差万别。有必要通过技术对数据进行清理和整合,使其统一、互联和移动。”据重庆市地理信息与遥感应用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工作,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索最终形成了这个数据聚合应用平台。

在数据处理中,有三个步骤:数据原材料质量评估、数据清洗和时空整合。根据不同的数据,R&D人事制定了2300多条质量评价规则,剔除重复、错误、不完整、不规范的数据。然后,通过构建专题数据融合模型,利用数据转换工具,将原本独立、离散的数据资源以时间和空间为轴进行融合,最终形成高质量的时空融合数据。

在这个过程中,R&D人员在标准和软件平台上进行了一系列创新。

在标准规范方面,提出了“地理实体编码信息分类编码”的时空数据标识编码方法,编制了《智慧重庆时空信息分类与编码标准》和重庆市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省市时空大数据衔接数据标准,

在软件平台方面,创新建立线上渠道共享交换模式,克服大数据融合的技术难题,自主研发智能兼容的数据共享平台,实现多源异构数据的动态访问和互联互通;攻克大数据治理技术难题,自主开发时空大数据融合平台,实现海量数据的时空融合和智能分析;构建了集分层简化、存储、索引和服务于一体的时空数据模型,克服了互联网模式下时空数据的分布式存储、高效访问、高精度图形渲染、实时分析和可视化等关键技术,自主开发时空大数据服务引擎,实现时空大数据的高效管理和快速服务。

上述科技成果得到行业高度认可,并在贵阳、深圳、天津等地广泛应用。在重庆市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会组织的“智慧重庆时空大数据与云台建设关键技术及应用”科技成果评审会上,以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健为代表的专家组认为,该成果作为我国首个省级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和云平台,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家和区域智慧城市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示范作用。

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