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动态 > 正文
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如何才能稳定而深远?
发布时间:2021-09-04 00:06:22来源:
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如何才能稳定而深远?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战略下,大学生毕业后不再按部就班就业。创业已经成为一种越来越普遍的现象,甚至一些大学生已经开始在校园里搞项目、开公司。然而,在“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创业成功率低、风险高”的大形势下,大学生自身如何规避风险,如何从各行各业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成为新的课题。
当然,大学生也不全是劣势,他们创业的优势显而易见:“更有创造力、活力和朝气”。大学生也更能面对失败,敢于探索。他们不仅是“双创”战略的重要力量,也是一个新的群体。在厦门,创新创业活动多,从高校到社会的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多,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成长提供了机会,也为大学生提供了尝试创新创业技能的舞台。
搭建舞台,争夺梦想。
废弃物如秸秆、厨余垃圾、食品工业废水、牲畜排泄物等。放入设备中,加入团队研发的生物菌后,通过生物发酵可以高速生产氢气和甲烷。该系统不仅“挑食”,而且制氢效率在世界上也处于领先地位。
在本月举行的第五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总决赛中,由厦门理工大学选派的齐一汉密团队研发的HyMeTek(气态生物质创新两级制氢能源技术体系)获得团队组一等奖。
“这个项目是大爱项目,既解决环境问题,又立足农村,实现精准扶贫,推动国家氢能发展。”最终评委之一、成都德通尹柯创业投资基金总裁李农对该项目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凭借项目贴近农业、环保的特点,齐一汉密团队在国内众多新能源项目中脱颖而出。
“目前,我们已经开发了模块化设备,可用于建造特殊工厂或移动厢式设备。”齐一汉密团队负责人、厦门理工大学学生翁王智表示,团队正在与江苏省如皋市洽谈合作,计划在当地建设一个能源回收基地。
位于厦门理工大学创新创业园区的齐一瀚米团队大部分成员来自大学生。在团队创始人朱政勇博士、杨正毅博士、厦门大学创新创业园区导师的指导下,齐一汉密团队经历了从“创意”到最终成熟可以投产的项目的多次考验。
“从在学校创新创业园的路演,到厦门市科技局组织的创新创业大赛,再到教育部组织的创新创业大赛,我们不断催化项目成熟,梳理我们的商业逻辑”,翁王智表示,今年8月,团队以基本成型的项目参加了第五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厦门赛区)和第二届白鹭之星创新创业大赛,获得团队组二等奖。
“这种资金支持对我们这样的初创企业非常有帮助。特别是科技局相关人员在竞赛PPT制作、业务逻辑梳理、股权分配等领域给予了我们指导,极大地提升了项目。”翁王智说。
厦门理工大学创新创业园区导师谢文宇表示:“作为学生创业团队,只有接触市场,才能明确项目可行性,不断调整推进项目。自2009年起,学院为大学生设立了创新创业园区,而对于更成熟的创业团队,学校
“今年5月,我们在中美青年创客大赛中获得厦门赛区三等奖。为了备战8月份的决赛,我们不断完善产品的基本功能,根据市场需求改进产品,最终获得决赛一等奖。”项目组负责人詹先通表示,目前,团队已经研发出第二代产品,正在相关领域申请认证并寻求融资,准备上市。
在ICIF高校产学研项目牵线搭桥会上,很多创业导师和投融资机构负责人对这个学生项目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认为这个项目不仅有创意,而且更关注医学专业领域潜在的市场需求,比一些简单的设计项目更有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达夫工艺美术学院设计专业的詹先通及其团队成员此前从未接触过医疗器械领域,而正是团队创始人王春飞此前在医院工作,才促成了他们对雾化设备等专业医疗设备的“反应”。在医院工作后,王春飞发现了儿童雾化治疗存在的问题,想出了制作一款专门适合儿童使用的智能雾化仪的想法。他转过身,找到了工艺美术学院的一个学生团队合作。
在王春飞看来,项目在起步阶段面临现实尴尬,往往思路很好,但由于资金不足,难以长期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团队不稳定。学生团队热情、活力,依托学校提供的丰富资源,成为吸引社会企业家与学生团队携手的重要因素。
“王春飞博士提出的思路和想法,我们的学生团队充分发挥各自特长,进一步开展市场调研,逐一实施包括演示视频在内的产品设计和视觉效果。”詹显通说。在ICIF期间,几家医疗制造商和风险投资机构注意到他们的产品来到了门口。
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给整个社会带来繁荣,但很多人担心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风险高。要提高“双创”成功率,就要调动“群众”和“全民”参与的积极性,区分群体,精准定位,分类施策。特别是对于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要引导他们发挥好合适的作用,找好位置,充分调动各种资源,形成合力。大学生尤其要利用在校学习的机会,注重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谢文宇看来,依托学校的资源,大学生应该对创新创业有更多的方向和信心。“在厦门的高校中,厦门理工大学起步较早。
创新创业教育,学校2009年就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园,除了场地支持,对于成功入驻的创业项目还给予5000-20000元的启动资金支持,到目前为止,学校已经先后支持了200多个创业项目。”谢雯瑜如是说。多方助力 创业摇篮
2009年开始,学校就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内,设置了4学分的创业学分,2012年还将创业基础列入学校大一学生必修课中,着重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思维。经过几年的积累,学校为学生提供了100个创新创业导师,他们多是来自各行各业的企业家,与校内的导师结合,能够为学生提供理论和市场的双重指导。
在她看来,大学生创新创业,除了“单打独斗”,大可以依靠老师牵头开展的科研成果研究,或是鼓励企业项目委托学生团队开展,这样,即使身处校园中,学生也可以接触到更多真正具有市场需求和商业价值的项目,参与到创新创业中,积攒有益的经验。此外,学校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做结合,开展创新创业”,能够有效提升成功的概率。
除了高校普遍开设的创新创业孵化园,厦门众多的创业空间也为成熟的大学生创业项目提供了进一步孵化空间。近日,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就公示了第三批众创空间,厦门共有14家入选,包括一品威客创客空间、爱特众创、青瓦众创空间等一批企业成为厦门首批国家级众创空间。
“大陆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氛围特别浓厚,台湾远没有这样的氛围。”在台湾逢甲大学杨正益教授看来,创新创业本来就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相比步入社会后的成本,大学生在高校中就开始创业、试错,不仅成本低,也能获得更多成长。
他说,无论是大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还是专门为孵化学生创新创业成果而设的创业园,以及由地方到中央层层开设的各类创新创业大赛,都形成了有益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思维、辅导大学生创新创业实操的良好环境。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之路,方兴未艾。
标签: